【轨物推荐】全球首创!光伏组件全站级隐裂检测技术!

近日,全球首套基于光致发光(PhotoLuminescence,PL)技术的全站级光伏组件隐裂检测系统(PVCT)在杭州正式上线!

近几年,光伏组件隐裂的风险日益增加,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:

1)金刚线切割工艺带来硅片厚度快速下降,降本的同时也增加隐裂风险!

2)组件价格下降导致企业极致降本,组件制造端出现了减少辅材用量(如加大组件尺寸、减薄玻璃和边框)的趋势;

3)工程建设端,项目赶工抢装、施工成本被极致压缩,导致施工质量大幅下降。

光伏组件隐裂,将极大影响光伏电站的发电量。然而,目前大部分电站建设期验收普遍采用抽检的方式,抽检率通常不足1%,运营期间则几乎不进行检测。因此,检测样本的代表性差且易受“污染”,导致大量存在隐患的组件未被及时发现,带病工作,留下安全隐患!

目前,组件隐裂的主流检测技术是:电致发光(EL)技术,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

EL技术必须进行反向充电,导致应用场景(仅限于无光或弱光环境)和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制约;

检测数量少的情境下,需拆卸组件进行反向充电并摄像。此方式费时费力,且拆卸过程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受到质疑。

检测数量大的情境下,虽可采用大功率移动电源在汇流箱或逆变器侧对组串进行反向充电,并配合无人机高空摄像,省去了拆装过程,但其工作窗口期仅限于阴天的夜晚(白天、月光过强的夜晚及雨夜均无法实施)。同时,受高空拍摄、组件倾角及地形地貌等因素叠加影响,定位精度存在较大误差。

全站检测的情境下,工作效率低、检测成本高昂,几乎无法实施。

为突破上述瓶颈、解决行业痛点,基于光致发光(PL)技术的PVCT系统应运而生。

其原理是利用近红外定位成像技术,无需拆卸组件或反向充电,即可对每一块电池片进行成像。再通过AI智能算法识别缺陷、拼接图像,并对缺陷进行分级,最终生成完整、准确的检测报告,并创新性地构建电站组件健康地图,为精细化运维提供“细胞级”数据支撑。

PL技术此前常应用于晶硅生产过程中的无损质量检测。泛太能源环境(浙江)有限公司科研团队创造性地将该技术应用于全电站级隐裂检测领域,属全球首创。

因此,PVCT的核心价值在于:

效率飞跃:检测效率是传统EL技术的10倍以上,单台设备日检能力达2-3MW,为全站检测提供了技术可行性;

规避抽检弊端:实现100%全覆盖检测,彻底解决了抽检样本量小、代表性差的问题;

倒逼质量提升:若将全站隐裂检测纳入新建电站验收标准,其形成的无形约束将贯穿施工全过程,有效促使施工队伍提升施工质量,进而推动组件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;

排查存量隐患:对在运老旧电站进行全检,可精准识别潜在隐裂风险,结合针对性技改,保障电站安全高效运行。

该系统的推出是光伏行业响应高质量发展要求、解决核心痛点的重要突破,标志着组件检测从抽检时代迈入高效全检时代。

近日,主要应用于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的PVCT-A系统已经上线,率先在3MW的分布式项目上应用;而针对地面集中式电站的版本(PVCT-B)也即将于8月中旬推出。

PVCT系统的开发也是杭州光伏产业生态伙伴通力合作的典范。泛太能源环境主导检测模块及中后台软件开发,杭州舜海光伏负责研制挂轨式行进机构,杭州埃欧珞光伏负责履带式行进机构。

正所谓十年磨一剑,一朝试锋芒。泛太及其生态伙伴如何推动行业进步,值得期待。

 

注:文章来源于《智汇光伏》公众号

首页_07180934_815    行业新闻    【轨物推荐】全球首创!光伏组件全站级隐裂检测技术!
创建时间:2025-08-07
浏览量:0

请完善以下信息,获取完整案例资料!

联系电话 *

姓名

公司名称

意向方案选择
咨询问题 *